刚健有为是哪个朝代的思想 怎样理解


    刚健有为的思想应该是出自于《易经》金句: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易经》为孔子所著,而根本出处在《周易》,可见其思想根源极其深远,可追溯至远古伏羲时期。而其盛行则应始于春秋孔子时期了。(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仅供参考)
    刚健有为是哪个朝代的思想 怎样理解
    刚健有为如何理解
    刚健有为的思想,它所包含的崇德利用、和与中、天人协调的思想,分别解决了人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刚健有为的思想则是处理各种关系的总原则。
    刚健有为的思想源于孔子,到战国时期的 《周易大传》已见成熟。
    中国文化的基本思想已形成了包括诸多要素的统一体系。
    刚健是一种重要的品质,孔子认为,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刚健有为思想是谁提出的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已经提出刚健有为的思想。十分重视“刚”的品德。他说:“刚毅木讷近仁。”刚毅指坚定性,这种思想高度肯定临大节而不夺的品质,认为这是刚毅的表现,所谓:“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刚毅和有为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刚毅,又要有历史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论语》中讲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呼?死而后已,无以为君子也”。这便很精准的强调了知识分子要有担当道义和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
    《彖传》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天体运行,健动不止,生生不已,人的活动乃是效法天,故应刚健有为,自强不息。
    中国传统文化中也有柔静无为之说,老子主张“致虚极,守静笃”,要求忘掉人己、物我等一切区别对待,停止一切身心活动,以达到“形如枯槁,心如死灰”的境地,传统哲学进行了长久的动静之辩。但辩论的结果,还是刚健有为的思想占上风,成为中国文化中的主导思想,柔静思想不过是作为一种补充。
    刚健有为思想的当代意义
    刚健有为精神,绝不是急功近利的个人奋斗,而是积极向上的、充满活力的、满腔热情的去实现自身价值,从而为国家、为民族、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刚健有为的思想,可以激励我们发愤图强。在物欲张扬、精神式微的今天。强调刚健有为精神更有现实意义,人应当立志高远,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奋发图强,敢于面对现实,善于化解矛盾,勇于迎接挑战,在挫折面前不气馁,在困难面前不低头,不妄自菲薄,不怨天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