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记忆顺口溜 你记得多少呢


    有很多同学高中历史成绩是非常的不好的,那么高中历史记忆顺口溜是怎样的呢,小编整理了相关信息,希望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中历史记忆顺口溜 你记得多少呢
    巧记高中历史顺口溜
    历史年代
    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暴收。
    汉末三分归入晋,朝称南北阻江流。
    隋开天下遭唐灭,五代十国战乱稠。
    宋统中州元虏代,明清过后帝王休。
    三皇五帝
    伏羲渔畜八卦传,燧人取火去腥膻。
    神农辨药播五谷,黄帝分州制井田。
    颛顼平定九黎乱,帝喾仁威天下安。
    尧置鼓木喜闻过,舜称至孝复称贤。
    夏朝
    大禹水平九鼎成,万民归启赖贤明。
    太康承父家天下,寒浞行奸覆夏庭。
    颠沛少康兴祖祚,昏庸孔甲匿龙精。
    桀从妹喜荒淫事,四百四十殿宇倾。
    高中历史记忆顺口溜 你记得多少呢
    商朝
    汤除桀暴定八方,亳邑为都始立商。
    太甲去昏赖伊尹,盘庚改殷效成汤。
    武丁梦说得良弼,帝纣伐苏为女郎。
    暴虐奢糜纵妲己,亲离众叛自燔亡。
    西周
    姬发灭纣都镐京,封赐诸侯四海平。
    刑废成康周公力,穆王八骏天下行。
    厉防民口终奔彘,真惠共和周复兴。
    褒姒幽王烽火戏,犬戎马踏骊山倾。
    春秋战国
    平王迁洛启东周,王命不行霸主遒。
    齐桓晋文兼秦穆,宋襄楚庄演春秋。
    燕韩赵魏秦齐楚,赫赫七强战不休。
    秦本附庸渐强大,灭周并六统金瓯。
    秦朝
    六国皆灭统华疆,嬴政自骄号始皇。
    独揽大权分郡守,统一文字兼度量。
    筑城凿墓劳民力,焚书坑儒断史纲。
    陈胜揭竿初举义,汉刘楚项破咸阳。
    汉朝
    除秦灭楚汉刘邦,帝后无由戮楚梁。
    吕雉临朝累诸吕,文景治世灭七王。
    武皇拓土民遭敛,王莽更新命被戕。
    光武中兴迁洛邑,传及献帝东汉亡。
    三国两晋
    东吴西蜀属孙刘,北魏曹丕把汉谋。
    司马迁曹成一统,八王乱政五胡蹂。
    两都率陷建康继,江左偏安丧北州。
    淝水破秦得暂保,宋刘逼禅东晋休。
    南北朝、隋朝
    朝分南北划长江,宋齐梁陈据建康。
    北魏东西分两魏,北齐废主东魏亡。
    周承西魏收齐土,隋篡北周并陈疆。
    筑苑凿河天下乱,三十九载覆朝堂。
    唐朝
    高祖昏庸屡信谗,变生玄武手足残。
    太宗纳谏贞观治,武后改周李氏残。
    神勇玄宗清女祸,繁荣盛世号开元。
    乱由安史都迭陷,惧祸昭宣让逆藩。
    五代十国
    五代梁唐晋汉周,北方更替五十秋。
    十国割据南天下,南唐篡吴闽楚收。
    前蜀早亡接后蜀,依辽北汉晋阳愁。
    南平南汉兼吴越,后蜀南唐作宋囚。
    宋朝
    陈桥兵变代柴周,偃武修文是弱由。
    辽夏与金邻作寇,靖康之变帝成囚。
    康王即位开南宋,秦桧杀飞令铁羞。
    联蒙灭金实谬策,四十五载丧残瓯。
    元朝
    蒙古称皇铁木真,成吉思汗震西垠。
    太宗纵马驰欧地,世祖更元掳宋君。
    僧比王侯乱刑政,儒同娼丐辱斯文。
    烽烟四起群雄反,大漠难藏顺帝身。
    明朝
    太祖金陵创大明,功臣屠戮少余丁。
    燕王靖难夺侄位,睿帝巡边陷虏营。
    严魏蠹国戚灭寇,崇祯悬树李侵京。
    吴贼卖祖山河变,江北江南属大清。
    清朝
    太祖兴清顺入关,扬州嘉定骨成山。
    康乾盛世雍承启,嘉道弱朝咸续延。
    鸦战外加权丧尽,天国内耗力消残。
    垂帘慈禧维旧政,炮震武昌宣统迁。
    高考历史时间背记口诀及巧记方法
    一、联想记忆法
    联想记忆,是利用识记对象与客观现实的联系、已知与未知的联系、材料内部各部分之间的联系来记忆。例如:1、用联想法记忆历史年代
    淝水之战发生于公元383年,通过淝可联想到肥胖,由肥胖想到胖娃娃,而8字的两个圆正好是胖娃娃的头和身体,两个3则是两个耳朵。这样一想就记牢了。
    2.用联想法记忆历史事件
    汉代的农民起义较大规模的有三次:一是公元17年发生的绿林起义;二是公元18年发生的赤眉起义;三是公元184年发生的黄巾起义。前两次发生在西汉,后一次发生在东汉。这三次起义的时间可以用对比法来记,最令人头痛的是起义名称的先后顺序容易搞混。为此,可采用联想记忆法来记忆。这三次起义的名称都有颜色,即绿、红、黄,可与枫叶联系起来记。枫叶春夏时绿,秋天变红,冬天变黄。
    3.用联想法记忆历史事件及年代
    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可用联想法记作:“前鸭子下蛋后鸭子看,刘邦定都于长安”。这是因为2像鸭子0像蛋。
    4.用联想法记忆魏、蜀、吴三国建国年代
    公元220年,曹丕建魏,定都于洛阳,需记的内容有:“220”、“曹丕”、“建魏”、“洛阳”等项,可用联想加串联法记作:“曹丕喂(魏)洛羊(阳),一天二两(22)饼(0)”。同理可记:“刘备守(蜀)成都,一天二两(22)药(1)”;“孙权建吴业(建业),养了三只鸭(222)”。
    因为刘备建蜀时已风烛残年,故一天二两药;而孙权的吴国在长江边上,故与养鸭联系。
    5.用联想法记忆晋灭吴的时间
    公元280年,晋灭吴,从而结束了三国鼎立局面。吴灭了,就等于吴被拆散了,消失了,而吴字可以拆成“二、八、口”三个字,正好与280相合。
    二、谐音记忆法
    谐音记忆,是通过读音的相近或相同把所记内容与已经掌握的内容联系起来记忆。例如:
    1用谐音法记忆历史年代
    (1)李渊618年建立唐朝,可记作:“李渊见糖(建唐)搂一把(618)”。
    (2)清军入关是1644年,可记作:“一溜死尸”。因为清军入关尸横遍野。
    (3)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于1894年,可用谐音记作:“一拔就死”。
    三、归纳记忆法
    归纳记忆,是将所记忆内容按不同属性加以归纳,然后分门别类地记住这些内容及其属性。例如:
    1用归纳法记忆中国近代史上发生的重大事件
    中国近代史(1840~1919)上发生的重大事件,可归纳为“五四三二一”来记忆。即:
    五次重大战争——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ニ母鲋饕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二十一条》;
    三次革命——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
    两个阶级产生——无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产生;
    小编推荐:巧记高中历史事件时间轴顺口溜
    高中历史知识必备的顺口溜
    (一)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
    a、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1、国家机器的建立。
    2、分封制的推行,分封制建立在井田制的基础上,确定了周王、诸侯之间的关系。对巩固周王室的统治起到了重要作用。
    b、封建社会中央集权制是复习的重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复习:
    第一、阶段划分:
    1、春秋战国——初步形成;
    2、秦汉——确立和发展;
    3、隋唐——完善;
    4、宋元——强化:
    5、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和腐败。
    第二、主要措施:
    加强中央(皇帝)权力(秦、隋唐、北宋、元朝、明朝、清、)、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权(秦、汉、北宋、元、明、清)、加强军事权(唐、北宋、明朝)、加强财政权(北宋、明、加强司法权(北宋、)、加强对官员的监察(御史的设立、明朝特务机构的设立)、加强思想控制等。
    第三、封建中央集权制建立和发展的经济基础是封建土私有制,思想来源是法家思想,汉武帝后,儒家思想成为其正统思想。
    第四、封建中央集权制中斗争的焦点是皇权与相权之争,基本趋势是分相权,集皇权,到清朝军机处的设立,标志其发展达到了顶峰。
    c、中国古代的兵役制度:魏晋隋唐时期的府兵制、募兵制,王安石变法时的保甲法和将兵法。金的猛安谋克制以及后金和清时实行的八旗制度。
    (二)中国古代的经济
    a、中国古代的经济制度:
    1、土地制度:
    (1)井田制
    (2)屯田制
    (3)均田制,
    (4)更名田
    2、赋税制度:
    主要赋税制度:
    (1)西周诸侯要向周王交纳贡赋。
    (2)汉时的编户齐民要交纳赋税、徭役、兵役、田租、人口税和更赋。
    (3)与均田制相适应的租调制、租庸调制。
    (4)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役制度。
    (5)方田均税法。
    (6)一条鞭法,是我国赋役征银的开始。
    (7)摊丁入亩,废除了人头税。
    b、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
    经济发展的原因:社会稳定;统治者调整政策;生产工具的改进,水利的兴修,以及科技水平的提高;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同外国交往的加强;前代经济发展打下基础;人民的辛勤劳动,这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原因。
    经济发展的表现: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改进,水利兴修,耕地面积扩大,粮食产量提高,农作物品种引进和推广等。)手工业(手工业部门的发展),商业:主要包括商品经济、城市的发展和对外交往中的经济往来。
    c、江南经济的发展:魏晋时江南的开发,隋唐时南方的发展,明清时南方商品经济发展及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d、商品经济发展的作用:封建社会初期,促进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和统治的加强,封建社会发展时期,增加政府收入巩固国家政权,明清时期,瓦解封建社会(经济、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