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高考考试语文常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语文作文命题应进一步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凸显价值引领功能;同时应创设更为复杂的文化情境与更为真实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文化现象背后的价值导向,掌握基础知识非常有必要。
    高考考试语文常考知识点归纳
    高考考试语文常考知识点有哪些
    高中语文文言文古今异义词
    《烛之武退秦师》
    1.贰:贰于楚也。
    (古义:从属二主,动词;今义:“二”的大写,数词。)
    2.东道主: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今义:泛指设宴请客的主人。)
    3.行李: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古义:使者,出使的人;今义:指外出之人随身携带的物品。)
    4.夫人: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古义:那个人;今义:尊称一般人的妻子。)
    《荆轲刺秦王》
    5.涕:樊将军仰天太息流涕。
    (古义:眼泪。今义:鼻涕)
    6.币:持千金之资币
    (古义:礼物。今义:货币)物
    7.穷困: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古义:阻塞不通,此为“处境困难”。今义:生活贫困,经济困难)
    8.偏袒:樊於期偏袒扼腕而进。
    (古义:袒露一只臂膀。今义:袒护双方中的某一方)
    9.郎中:诸郎中执兵。
    (古义:宫廷的侍卫。今义:称中医医生)
    10.提:乃引其匕首提秦王。
    (古义:投击。今义:拿着)
    11.股:断其左股。
    (古义:大腿。今义:量词,用于成条的东西)
    12.购:今闻将军之首。
    (古义:用重金收买。今义:购买,对象是商品)
    13.穷:图穷而匕首见。
    (古义:穷尽。今义:缺少钱财,古用“贫”来表示)
    14.假借:愿大王少假借之。
    (古义:宽容,原谅。今义:不是自己的,借用别人的)
    15.提: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古义:投掷,投打。今义:用手提,无“投”之义)
    《鸿门宴》
    16.婚姻:约为婚姻
    (古义:儿女亲家,女方之父为婚,男方之父为姻。今义:多指结婚的事或因结婚而产生的夫妻关系)
    17.所以遣将守关者
    (古义;……的原因;今义:因果关系连词,表结果)
    18.非常: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古义:意外变故。今义:程度副词)
    19.河:将军战河北。
    (古义:黄河。今义:泛指河流;河北:黄河以北。)
    20.河南:臣战河南。
    (古义:黄河以南;今义:河南省)
    21.鱼肉: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古义:鱼和肉,指被欺凌。今义:略)
    22.再:再拜献大王足下
    (古义:两次;今义:又一次)
    23.山东:沛公居山东时
    (古义:肴山以东。今义:山东省)
    24.细说:而听细说。
    (古义:小人的谗言。今义:指详细地说)
    高中文言文阅读中常见的四种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
    ⑴用"者……也"表判断
    ①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陈胜者,阳城人也。(司马迁《陈涉世家》)
    ③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⑵句末用"者也"表判断
    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周敦颐《爱莲说》)
    ⑶用"者"表判断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柳宗元《小石潭记》)
    ⑷用动词"为"或判断词"是"表判断
    ①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陶渊明《桃花源记》)
    ③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北朝民歌《木兰诗》)
    ④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
    用"为"表判断,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⑸用"即、乃、则、皆、本、诚、亦、素、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
    ①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
    ②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③且相如素贱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④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陶渊明《桃花源记》)
    ⑹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庄子《秋水》)
    ②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苏洵《六国论》)
    ③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⑺无标志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例如:
    ①刘备天下枭雄。(司马光《赤壁之战》)
    ②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 察今》)
    "是吾剑之所从坠"同样是判断句。主语由"是"充当,翻译为"这";谓语是名词短语,由所字结构(所……的地方)充当的。全句翻译为:这(就是)我的宝剑所掉下去的地方啊。
    注意点: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
    二、被动句
    被动句是指主语与谓语之间的关系是被动关系,也就是说,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为的被动者、受事者,而不是主动者、实施者。
    被动句主要有两大类型:一是有标志的被动句,即借助一些被动词来表示;二是无标志的被动句,也叫意念被动句。
    一古代汉语中有标志的被动句式主要有四种
    ⑴用"于"表示被动关系。
    用介词"于"引出行为的主动者,"于"放到动词后,它的形式是:"动词+于+主动者"。例如:王建禽于秦。(禽,通"擒") 句中的"于"用在动词"禽"的后边,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秦",表示被动。"于"可译为"被"。
    这种被动句有两个条件:一是主语是被动者,二是句子里有表示被动的词"于"。
    ⑵用"见"来表示被动关系。
    在动词前用"见"或又在动词后加"于"引进主动者。它的形式是:"见+动词"或者"见+动词+于+主动者"。例如: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②臣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⑶用"为"表示被动关系。
    "为"放在动词前边引出行为的主动者,它的形式是:"为+主动者+动词"或者"为+主动者+所+动词"。例如:
    ①若背其言,臣死,妻子为戮,无益于君。(如果背弃了他所说的话,我死了,妻子儿女也将被杀,对君王您也没有好处)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③吴广素爱人,士卒多为用者。(司马迁《陈涉世家》)
    ④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司马光《赤壁之战》)
    ⑤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苏洵《六国论》)
    ⑥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司马迁《鸿门宴》)
    ⑷用"受“”被“”受……于"表示被动关系。
    它的形式是:"被(受)+动词"或者"被(受)+动词+于+主动者"。例如:
    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见"也表被动)(司马迁《屈原列传》)
    ②予犹记周公之被逮,在丁卯三月之望。"(张溥《五人墓碑记》)
    ③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古代汉语中无标志的被动句
    指句子不含有被动词的被动句,也叫做是意念被动句,这种被动句没有明显的标志,但翻译时需要翻译成被动句。
    例如:①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资治通鉴》)这里的"逼兵势"是"被兵势所逼"的意思。
    ②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③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④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范晔《张衡传》)
    ⑤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范晔《张衡传》)
    注意点:"见"有一种特殊用法和表被动的"见"的形式很相近,如:"冀君实或见怒也。"(《答司马谏议书》)这里的"见"不表被动,它是放在动词前,表示对自己怎么样的客气说法,像现代汉语中的"见谅"等就是此种用法。
    "生孩六月,慈父见背。"(《陈情表》)其中的"见"不表示被动,可以理解为"我"。
    还有,"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孔雀东南飞》"兰芝初还时,府吏见丁宁"(同上)上面的两个"见"都相当于代词"我",指的是刘兰芝,后面都接动词。这是一个难点,注意理解掌握。
    三、省略句
    1、主语的省略
    主语省略就是把主语省略掉。常见有以下几种情况:
    ⑴承前省
    如: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章;(蛇)触草木,(草木)尽死;(蛇)以啮人,(人)无御之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⑵蒙后省
    如: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公)度我至军中,公乃入。"(司马迁《鸿门宴》)
    ⑶自述省
    如:(予)爱是溪,入二三里,得其尤绝者家焉。(柳宗元《愚溪诗自序》)
    ⑷对话省
    如:(孟子)曰:'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
    (王)曰:'不若与人。'"
    2、谓语省略
    谓语省略,就是把谓语省略掉。
    例如:
    ①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②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3、修饰语和中心词的省略
    例如:
    ①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吾)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吾)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修饰语的省略] (《邹忌讽齐王纳谏》)
    ②行一不义(事),杀一无罪(人),而得天下,不为也。[中心词的省略] (《荀子》)
    4、宾语与兼语的省略
    文言文不但常省略动词宾语,也常省略兼语结构中的兼语。
    例如:
    ①杞子自郑使(人)告于秦。(《左传.肴之战》)
    ②郑穆公使(人)视客馆。(《左传.肴之战》)
    ③屠惧,投(之)以骨。(蒲松龄《狼》)
    5、介词和介词宾语的省略
    例如:
    ①死马且买之(以)五百金,况生马乎? (战国策.千金市马)
    ②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于)河南,臣战(于)河北。(司马迁《鸿门宴》)
    ③试与他虫斗,(他)虫尽靡。又试之(以)鸡,果如臣言。(蒲松龄《促织》)
    ④此人一一为(之)具言所闻 (陶渊明《桃花源记》)
    ⑤旦日,客从外来,与(其)坐谈。(《邹忌讽齐王讷谏》)
    6、分句的省略
    例如:
    ①然力足以至焉,(而未至,)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②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亦可至远),功在不舍 (荀子《劝学》)
    讨论: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四、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1、动+以+宾。
    例如:申之以孝悌之义。《寡人之于国也》
    2、动+于(乎,相当"于")+宾。
    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劝学》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荀子·劝学》
    3、形+于+宾。
    例如: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介词宾语后置:介词"以“”于“”乎“”自"等后面带上宾语,组成介宾结构短语。这种介宾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前边充当状语,在古代汉语中,却多数放在动词或者形容词后边充当补语。
    例如: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师说》
    主谓倒装
    古汉语中为了强调谓语,有些感叹句或疑问句把谓语置于主语之前。一般常用逗号将主谓隔开。
    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予怀。《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
    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之")
    定语后置
    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如:⑴"闻道百"(庄子《秋水》)⑵"铸以为金人十二"(《过秦论》)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高中语文名句名篇知识
    1、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表现老人孩子都悠闲快乐的句子是“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2、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推己及人,想到怎么才能得到千万间高楼大厦,能够“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3、屈原《离骚》中的“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两句表明自己追慕先贤、愿保持清白献身正道的决心。
    4、《逍遥游》中“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指出顺应天地万物之性、驾驭六气的变化才是真正的逍遥游。
    5、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写自己被贬后,无论春天江花盛开还是秋天美好的夜晚,都独自一人喝酒的两句是:“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6、刘禹锡在《陋室铭》中表现“自己所交往的都是有修养的饱学之士,没有无学之辈”的两个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7、庄子《逍遥游》通过舟对水的依赖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的句子是“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8、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表达诗人豁达胸怀和奋发向上、努力进取精神的诗句“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9、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描写周瑜指挥赤壁之战时青春年少的英雄形象的句子是“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10、《琵琶行》中,以自问自答的形式,借动物的鸣叫声表现环境氛围的荒凉凄清的句子是“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
    11、《赤壁赋》中,写苏子扣舷而歌,抒发其向往美好事物而不可得的怅惘失意之情的句子是“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12、《行路难》中,以四个连续的动作,表现诗人面对美酒佳肴,内心依旧苦闷抑郁的句子是“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14、白居易的《琵琶行》中“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侧面描写和衬托了琵琶曲无穷的艺术魅力。
    15、范仲淹在《渔家傲》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既有故土之思,又有功业未建的焦虑。
    16、在《诗经·氓》中女子倾诉自己从早到晚、终日操劳的两句诗是“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17、在杜甫《春望》中,写用手挠发、头发稀疏,甚至连发簪都挽不起来的诗句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18、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词人描绘历史英雄人物征战沙场、所向披靡的名句是:“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19、《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用“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表现塞外胡天八月大雪纷飞,一夜之间好像树上开满了洁白的梨花的景象。
    20、李白在《行路难》中用“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两句象征了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22、苏轼《赤壁赋》中的“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常被用来勉励人们修身自好,不慕身外之物。
    23、李商隐的《锦瑟》一诗由思忆青春年华起笔,写得如梦如幻,最后以“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表示追梦已醒,只是当时不甚分明。
    24、歌德说:“善于捕捉机会者为俊杰。”杜牧在《赤壁》中说周瑜的获胜是机遇所致,其中表达这种看法的诗句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25、荀子认为人性本“恶”,且认为后天学习可以改造人,因此他的《劝学》并非一般意义上的劝勉人们学习文化知识,而是劝人为“善”,文中“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可见。
    26、《琵琶行》中点明诗人秋夜送别友人这一事件并渲染出悲凉气氛的诗句是:“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27、《出师表》中陈述作者临危受命的千古名句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8、《阿房宫赋》中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高的句子是:“覆压三百余里,隔离天日。”
    29、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登高》一诗对此有直接描述,这个句子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30、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自勉。
    31、《琵琶行》中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常被用来表达生活不如意的人在遇到和自己境遇相似的人时而产生同病相怜的感慨。
    32、陆游在《游山西村》中,用“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两句,描写了庆典将近,音乐不断的热闹景象,也反映了当时纯朴的民风。
    33、《诗经·氓》中表现女子对氓因婚事推迟而进行解释的两句是“匪我愆期,子无良媒”,表现了女子的温柔善良。
    34、《诗经·氓》中以比兴手法暗示自己愁思无尽,且对男子忍耐有限,心意已死的句子是“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35、苏轼在《赤壁赋》中感慨“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36、《论语十则》中,阐述学习与思考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37、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埋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是:“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
    38、《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39、辛弃疾《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中,表达作者要为朝廷率师北上,统一南北,以得到功勋美名的两句是“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40、《道德经》里提及的“善人者,不善人之师;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与《论语》中的“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有异曲同工之妙。
    提高语文成绩的窍门
    1.语文基础知识尽量不丢分
    高中语文选择题部分有很多字词类的基础知识,这也是同学们失分率较高的一块,为了避免该类题型丢分,大家需要把所有字词、成语、病句等专题做系统梳理复习,统一背诵,区分易混知识点。
    基础题如果不能得满分,语文试卷分数不会太高,所以大家要有分分必争的原则,简单题目必得分,难题尽量多得分。
    2.阅读题目回归原文
    高中语文阅读一般都是根据原文就能找到答案,所以大家做阅读时,都要回归到原文中去,按图索骥。一般出题的顺序都是按文章段落先后进行的,按顺序就能找到每道题目的答案。
    阅读题可以先读问题,对问题做标记,然后读文章,找答案,对原文做标记,最后整理答案要点。对于找不到答案的题目,可以自由发挥,但也要尽量围绕文章中心进行。